一位刚被裁员的朋友向我引入了这个话题。
严格来说,“快要倒闭”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一些大公司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关闭了整个分支或业务线。而有些公司虽然表面上没有倒闭,却就像是百足之虫,虽然死了但仍在挣扎,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数年。
更准确地说,“快要倒闭”是指公司的核心业务和现金流遭遇了严重困境,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普通员工可以通过哪些迹象来判断公司是否面临现金流危机以及倒闭的风险。
第二,对于新入职员工而言,如何判断公司是否已接近崩溃,并评估是否值得继续留任。
1 公司现金流紧张的三个迹象:
首先是工资和社保的欠缴问题。
如果工资拖欠超过三个月,或者每月的工资发放都要延迟十天以上,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年以上,那么问题相当严峻。
不仅仅是私营企业,许多业绩不佳的地方国有企业也开始出现薪资拖欠的现象,尽管社保通常能按时缴纳。
如果一家公司不仅拖欠工资,还连续三个月以上未缴社保,那么“即将倒闭”的说法就完全可信了。
二是突然开始严抓考勤等内部管理制度。
在公司层面,而不仅仅是部门领导在操控。
众所周知,京东在上半年对考勤进行严格管理,这一举措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显示出其面临着被拼多多超越的巨大压力,同时内部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
当企业业务快速增长时,往往难以同时顾及严谨的内部管理体系,而在增长放缓后,才会有余力进行整顿——这是老板们通常对外所表述的观点。
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存在。
然而,如果整个管理体系突然发生剧烈变化,且频繁地以罚款和解雇的方式进行约束,而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
那么这就显得有些针对性。可能是在转移外界的关注,或是在寻找借口进行人事调整。
三是公司高管和核心人才的大规模离职。
在公司实施大规模裁员之前,这种类型的离职往往来得迅速且数量较多。
这可能是因为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更深入的理解,且对未来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尤其是,财务部门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人事变动。
随着一批高管的离职,接下来公司将会进行业务调整和重组,借助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名义进行裁员。
2 快速判断新公司是否死而不僵
相比于拿着补偿金离开,陪伴公司度过漫长的衰退期更为悲惨。
到了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的市场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
有些大型企业和集团并不是因为业务蓬勃发展或发现了新的增长点,而是单靠惯性在苟延残喘。
就像表面光鲜亮丽的荣国府,外观看似辉煌,实则内部早已满目疮痍。
除了之前提到的三个特征,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快速判断:
一是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除了上市公司以外,普通员工通常无法直接获取公司的财务报告,只能通过其他途径间接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
例如,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动态,以及与本公司的相对优势和劣势;
公司与重要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对一两个关键客户的严重依赖;
行业专家的分析、用户的反馈、以及公司的主要技术成果等。
虽然管理层可能会进行夸大的宣传,媒体报道也可能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但真实的数据永远不会说谎。
二是内部沟通的透明度、管理层对员工的态度。
企业是否具备长远的发展战略,还是将员工视为可随意利用的资源,这可以通过其内部沟通和管理方式得到一定的体现。
信息的共享是一个关键的观察指标。那些经营状况良好、快速发展的公司,通常会积极与员工分享业务动态、财务信息和公司战略等内容。
在管理规范的企业中,往往会定期召开会议、发送邮件或发布内部简报,以便及时传达这些重要信息。
此外,企业是否为员工提供清晰的晋升路径和培训机会,以及这些资源是否覆盖了各个岗位,而不是将员工视为固定的螺丝钉,任其在一个位置上耗尽。
三是员工福利和其他成本的削减。
员工福利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从节日庆典、团队建设活动到日常的茶水间设施,无论其层次如何,关键在于与以往的对比,是否出现了明显且快速的下降。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可以视作福利的待遇,包括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的费用、差旅及住宿的报销标准、年假以外的其他休假福利,以及额外的商业保险等等。同样地,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待遇的水平,而是是否有削减的趋势。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大型企业的福利突然被“大幅缩减”的情况…
经历了三年的疫情时期,很多企业难免受到行业以及上下游的波及,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这些迹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会立即关闭,但很有可能会面临经营上的挑战。
作为普通员工,若发现这些情况,最好提前做好准备,妥善管理自己的财务以应对可能的变化,并积极关注和寻找新的机会,保持专业的工作态度,同时留意行业内的信息动态。
在这个时代,未雨绸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发布者:电脑知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cxun.com/n/17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