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在《笑逐言开·单口季》的一期节目中,蔡康永以开场嘉宾的身份,演绎了一段别具一格的脱口秀。

他提及,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而感到压力重重,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被请求困扰的情境,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沟通技巧。

设想一下,当有人向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会先与肩上那只象征性的鸟儿进行“商议”。他会问鸟儿:“你觉得这个忙我该帮吗?这个人值得我伸出援手吗?”

当对方一脸疑惑,询问为何请他帮忙还需要得到一只鸟的首肯时,蔡康永便会幽默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关系再好,也要有边界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境:

有人向你寻求经济援助,你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结果对方却迟迟未归还,反而态度坦然,毫无歉意。

有人委托你寻找就业机会,你竭尽所能,费尽心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机会,而对方不仅不珍惜,反而抱怨工作条件不尽人意。

有人请求你为孩子提供课外辅导,你全心全意投入,竭尽所能,最终却仿佛成了无偿的劳动力,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慷慨相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若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可能沦为一种纵容。

结果非但没有赢得感激,反而招致了理所当然的索取与轻视。

作家晚晴曾有一位亲密无间的挚友,但因未能妥善设定界限,最终分道扬镳。

她的朋友辞职后开设了小店,晚晴为了表达支持,几乎每日光顾,甚至带着同事前去助阵。

在社交媒体上,晚晴也频繁为朋友的小店打广告,不时地宣传造势。

即便自己手头的工作堆积如山,她仍旧会抽时间帮助朋友推广和介绍。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然而,这份无私的奉献,并未赢得朋友的真正理解和感激之情。

对方将这一切视作分内之事,每次相遇,总是迫不及待地请求晚晴协助拓展业务,无论是电话还是微信,总是频繁地“骚扰”她。

在朋友的不断施压下,晚晴尽量保持耐心,多次搁置手头的工作,优先帮助朋友解决难题。

直到有一天,晚晴确实无暇分身,只得委婉地向朋友表达了歉意。

未曾料到,这一举动竟触发了朋友的怒火,他们直接谴责晚晴自私自利、不够慷慨、缺乏团队精神。

晚晴听后内心充满了寒意,她反复自问,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为何却得到如此评价。

或许,这正是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之处。

“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当你对一个人太好,且总是不懂得拒绝时,反而会被人看轻,把你的付出视为应当。

而一旦你稍有收敛,对方就会心生不满,把责任归咎于你。

别惯坏了不知感恩的人,别喂饱了得寸进尺的心。

敢于说“不”,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友谊之树,不在于枝繁叶茂,而在于根深叶茂

在知乎上,一个话题引发了热议:

为何有些人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

一位网友的回复,揭示了三种主要情境:

一是担忧给对方带来伤害,二是恐惧冲突的发生,三是渴望在社交圈中寻得归属。

然而,在这些普遍认知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些我们可能未曾察觉的问题,比如人际界限的模糊,以及对维系关系方式的不当理解。

一位友人曾提及,他的父亲便是那种难以向别人说不的人。

无论何种聚餐邀请,只要名字被提及,他必定现身。

有那么一次,一对夫妇朋友在饭点才给他父亲打来电话。

当时,他父亲立刻放下餐具前往,结果到达后,那对夫妇几乎已用餐完毕,仅剩下少许残羹,还极力推荐给他父亲品尝。

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他父亲勉强接受了,但餐后归来却长时间抱怨不已。

这实际上是父亲因不善于拒绝,而纵容了这样的“朋友”,最终却让家人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因此遭受了长达半月的责备。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然而,经过朋友的细致考量,他认为其父亲实际上拥有一颗温暖且包容的心。

他极为重视外界的看法,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对于任何负面反馈都显得格外敏感。

在其父亲的观念里,别人主动求助是一件值得珍视的事情,因此不应轻易拒绝,以免让人陷入尴尬境地。

尽管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乏其可取之处,但同样需要依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

莫言曾说:

“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不喜欢的人而活。”

没有意义的饭局,能免则免;虚情假意的关系,当断则断。

不懂得拒绝那些不想深交的人,便会没有空间留给真正值得交往的人。

生活的圈子其实并不大,总是跟很差劲的人周旋,那么高质量的朋友就会慢慢远离我们。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一位网友,倾诉了她的个人经历。

过去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好先生”,对周围人的请求,总是难以启齿拒绝。

但遗憾的是,这种无保留的让步,并未赢得应有的敬重与珍视,反而在人际交往的秤砣上越沉越低。

这种情境,让她内心充满了沉重的负担,抑郁的情绪也随之悄然蔓延。

直到她邂逅了伴侣,在对方的启发下,她学会了将自己的需求置于首位。

某次,在医院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后,终于轮到她就诊,却遭遇了插队者的不请自来。

倘若以往,她或许会选择妥协,但那次,她鼓足勇气,说出了久违的“拒绝”。

就在那一刻,她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与自在,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自那以后,她开始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而非一味地迎合他人。

她不再陪伴友人沉迷于游戏、八卦而虚度光阴,也不再为了与同事和睦相处而牺牲个人的闲暇时光。

当“拒绝”成为她的日常后,生活变得愈发从容不迫,就连抑郁症也大有好转。

缺乏拒绝能力的人生,仿佛置身于自我设限的囚笼之中。

唯有学会狠心说出“不”,方能成为善待自己的起点。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在广受欢迎的经典美剧《老友记》系列中,菲比这一角色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鲜明的性格特征而深入人心。

当周遭之人因难以拒绝朋友的请求而内心挣扎时,菲比却能坦率直言:“我内心渴望伸出援手,但我的意愿并不允许。”

有人赞叹,菲比的精神境界确实超乎常人,因为她敢于拒绝内耗,拒绝盲目迎合,始终勇于袒露个人真实感受,从不会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牺牲自我意愿。

曾读到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

“拒绝本身并无过错,真正错误的,是我们作出拒绝决定前所依据的种种考量。”

我们常常忧虑,为自己着想是否等同于自私,是否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破坏,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哲学巨著中,尼采提出了“健康的自私者”的概念,倡导人们应以一种“完整无损且健康的情感”来爱护自己。

这与那种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完全忽略他人需求的“精致利己主义”截然不同。“健康的自私”意味着在关注自我需求的同时,也能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

这种健康的自私心态,非但不会损害人际关系,反而对自我及周围之人皆有裨益。

正如研究证明:

保持健康自私的状态,其实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Kaufman, 2020)。

一方面,健康自私程度高的人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同情和自尊水平。

另一方面,健康的自私,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自我价值和更满足的生活,更少出现抑郁。

最舒服的关系,永远是这三句话

作家毕淑敏曾说:

“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学会拒绝,是成长的重要一课。

我们不必为自爱而内疚。

与其病态的无私,不如健康的自私。

愿我们关爱自己的同时,收获真正的幸福。

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发布者:电脑知识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pcxun.com/n/194726.html

(0)
上一篇 2024-10-18 22:15
下一篇 2024-10-18 22: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