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在11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一项总额达6万亿元的债务限额计划,旨在推进债务化解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先生宣布了一项为期五年的政策,即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划拨8000亿元,这些资金将专门用于债务化解工作。这一政策将累积提供4万亿元的债务化解资源。因此,总计为地方提供的债务化解资源将达到10万亿元。此外,蓝佛安部长还明确表示,对于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共计2万亿元,将严格按照原合同条款进行偿还。
换句话说,今天相当于一口气解决掉了地方12万亿的债务问题。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12万亿!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大数目,如此巨额的资金,无论用于何种目的,都足以成为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这笔资金的用途已经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即用于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解决其面临的债务问题。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浮现:这笔钱究竟由谁来承担?若对此疑惑不解,你便容易陷入各种误导性信息的陷阱。
今天,我将对“化债”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请注意术语的使用,这里称为“化债”,而非“还债”。新华社的公告中明确无误地使用了“化债资源”这一表述,并且特意进行了加粗处理。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因此,中央并未直接向地方提供10万亿或12万亿现金以偿还债务,而是赋予了地方政府10万亿的“债务化解资源”。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债务化解资源”,它与直接的资金支持有何本质差异呢?

差异显著。
直接偿债意味着资金的使用旨在彻底消除债务,实现债务清零。
而债务化解则侧重于管理并减轻债务负担,并不直接消灭债务本身。

在债务不直接消灭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化解债务呢?
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实际操作并不复杂,且方法多样。

策略一:短期债务转换为长期债务
此策略涉及将一年期、三年期等短期债务置换为10年、30年甚至50年的长期债务。
关键在于,只要债务未到期,就无需立即偿还。例如,30年后到期的债务自然延后至30年后处理,期间仅需支付年度利息。
这种操作并非逃避偿债,而是全球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策略,包括美国。美国国债的偿还策略从未涉及本金清偿,其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是否能支付债务利息。
只要利息得以支付,美国国债的信誉便得以维持。通过此类金融手段,美国成功抵御了多次经济危机,相比之下,那些未采用此策略的对手则可能因无法承受重负而倒下。因此,债务问题变得相对次要。
中国同样可借鉴此策略,以适应全球竞争环境。

策略二:高利率债务置换为低利率债务
全球范围内,政府债务管理普遍不追求本金清偿,而是注重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也不例外,早已采用类似策略。
中国地方债的核心问题并非本金偿还,而是高利率导致的沉重利息负担。过去,地方债利率曾高达7%,但随着市场利率下降,新发行的地方债平均利率已降至2.24%。未来,随着进一步降息预期,利率可能更低。
通过置换高利率(3-7%)债务为低利率(2%)债务,地方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将大幅减少。鉴于地方政府主要负担在于还息,利率下降实际上减轻了其债务压力。

中央最近宣布了一项重要政策,通过提供“化债资源”即10万亿元的长期低息贷款,为地方政府解决短期高息债务压力。该政策的核心在于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这一渠道,以时间换取空间,用新的长期债务来置换旧的短期债务,从而大大减轻当前的偿债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并未直接投入资金,而是让地方政府自行操作这一“化债”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中央提供的化债资源”,原因在于这个数额巨大——10万亿元,并且利率极低。这样的规模若完全依赖市场手段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资金供应。但中央的政策支持,实际上是在内部进行协调,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可行。

中央并没有直接拨款,也没有大量提供这种“化债资源”,只是给出了10万亿元的额度,足以缓解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但并未解决所有问题。其余的债务仍需地方政府通过市场方式自行解决。

简而言之,这10万亿元更像是一个政策窗口,而非直接的现金注入。中央在预防债务危机的同时,也并未为地方政府的债务提供全面担保。这一“化债”方案正是为了平衡这两个目标而设计的。

关于举债的本质意义:

国际金融界有一个经典观点: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这句话揭示了各国处理内债与外债的不同策略。从实际案例来看,内债通常不需要偿还本金,只需支付得起利息即可。进一步推理,如果利率极低甚至为零,理论上国家或地区甚至可以不用偿还利息。欧洲曾实施过负利率政策,即存款需支付费用,而德国等欧洲国家还发行了30年零利率国债,意味着资金可免费使用30年,只需最终归还本金。

因此,在零利率或负利率环境下,国家或地区理论上可以实现既不还本金也不还利息的债务操作。然而,这种操作的前提是整个国家维持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

这一政策是否意味着可以无限借债呢?虽然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谨慎考虑债务负担的可持续性以及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

当然,这一策略并非没有代价,其核心在于该国牺牲了提高利率的能力。
欧美近期实施的激进加息策略为何仅维持两年便难以持续,转而选择降息?核心症结在于过往低息国债的过度借贷,导致财政收入仅能勉强支撑低息债务的负担。
反观中国,其化债策略旨在通过低息债务替换高息债务,有效减轻了地方债务的压力。
欧美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本轮加息周期中,它们持续利用高息债务替换低息债务,每多坚持一年,所承担的高息债务便愈发沉重。
或许有人会觉得,区区5%的利率,坚持十年也不过50%多的总成本,若能在金融博弈中取得胜利,这样的利率似乎并不高昂。
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正如之前所述,世界各国早已默认不再偿还本金,只要年度财政收入足以覆盖利息,即可视为“债务健康”。
欧洲多国已多年维持国债利率低于1%,其繁荣的近一二十年正是得益于此类低利率国债的发行。
若如今要求欧洲发行5%利率的国债,并延长负债期限,利息支出将增长五倍,这对于任何欧洲国家而言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加之欧洲政府已习惯于低于1%的国债利率环境,所借贷资金并未如中国那般投资于基础设施,而是直接用于福利发放,只要财政收入能覆盖利息即可,至于未来则由后续政府应对。
因此,欧洲比美国更早地感受到了压力。
美国的情况虽略好一些,多年来国债利率维持在2%左右,但实际可承受的利率也仅为此数。疫情后的巨额福利支出进一步推高了债务负担,目前能承受的国债利率上限已降至1.5%至1.75%。
尽管美国较欧洲更为坚韧,但面对5%的利率仍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其实际承受能力的整整一倍。
因此,欧美不得不选择降息。
就在11月8日我们宣布10万亿化债方案的前夕,英国已先行一步,宣布降息0.25%。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而在11月8日当天,美国也宣布降息0.25%。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英美两国降低利率的同时,我们迅速推出了价值10万亿的债务化解计划,双方的行动几乎并驾齐驱。
此决策的核心在于,一个有利于债务化解的环境需要维持较低的利率。如果美国坚持不调整利率,我们实施这一10万亿规模的低息债务化解计划将面临不小的风险。
进入9月,美国首次调整利率后,中国迅速反应,投放了数千亿资金以提振股市。
而到了11月,随着美国再次降息,中国紧随其后,推出了总额达10万亿的债务化解方案。
我们之所以能有如此迅速且有力的反应,是因为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政策调整空间,但这一空间此前因美元的高利率而难以施展。
如今,随着美元利率的些许下调,我们的政策空间也随之得以释放。
毫无疑问,这样的财政政策将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不免让美国感到压力。你担忧的是,如果美国选择不再调整利率,我们的后续政策可能会受到影响。
确实,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那么,美元就无需调整利率了,可以与英国和欧洲携手,维持5%的利率水平,继续下去,不要中断,以免一旦降息,就为中国提供了刺激经济的空间。
中国在制定国家战略时向来直截了当,秉持光明正大的策略,从不依赖小伎俩。
11月8日我们发布政策时,就明确告知美国:只要你们调整利率,我们就会立即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如果你们不希望中国经济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那么就不要调整利率。
你们可以继续维持高利率,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关于中国此次债务化解行动,有人质疑这只是以新债换旧债,对经济究竟有何益处?能否算作真正的经济刺激?
单纯的债务化解当然不算刺激经济,但这一行动之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借贷空间。这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经济刺激的真谛何在?**

有人误以为撒钱便是经济刺激。此言差矣,单纯撒钱实则难以撬动经济,因为政府之财源自民众,再返还于民众岂能激发经济活力?

同理,政府筑桥修路,亦非纯粹经济刺激之举,盖因资金终归取自民众,此举与直接撒钱相比,仅多创造了些许GDP与就业机会,总体效益略有提升,但仍难谓之真正的经济刺激。

真正的经济刺激,乃是“虚空造钱”,即将本无之物化为现实并予以消费。简而言之,即借贷。西方所云“金融魔法”,本质便是借贷,现代金融体系基石便在于此。

居民、企业与政府轮番借贷,实现“虚空造钱”,以时间换空间,助力经济跨越周期。

中国方面,政府国债规模达30万亿,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隐性债务14.3万亿,总计85万亿,政府负债率约为67.5%。据美国彭博社数据,若计入60万亿的城投公司债务,广义政府负债率攀升至117%,这一数据已属保守估计,美国媒体向来不会低估此数值。

此负债率虽仅达G7国家平均水平,负债总额约为145万亿,但中国政府所借之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桥梁、道路、地铁、医院及学校等,形成了庞大的资产群。此外,国企亦是重要资产来源。

中国政府所掌资产高达530.8万亿,以铁路公司过往披露信息为例,其中诸多土地估值偏低,实际价值远超账面。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在西方,政府负债率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采用国家债务率公式:国家债务与GDP之比,再乘以100%。这个计算方法仅关注国家债务与GDP的关系,忽视了国家资产的存在。基于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观点,国家资产被视为零,所有资产均归私人所有。

因此,在G7国家的负债率计算中,其国家资产被默认为零,仅考虑GDP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因为只要有GDP,就意味着有财政收入,足以支付债务利息。然而,这一计算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国家资产显然不是零。无论如何计算,这些资产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此外,中国的财政收入并不仅与GDP直接相关。国企等国有资产的利润也需要上缴财政。这意味着,按照西方的统计口径计算出的国家债务率,中国与G7国家之间实际上存在本质差异。

在债务化解后,中国将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借贷,并且这种借贷相对安全。尽管无法断言绝对安全,但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在这方面显然更为稳健。

这种由不同部门轮流借贷以创造虚拟财富的策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模式最终将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从该理论提出之初,就不断有人批评其为饮鸩止渴,迟早会引发问题。然而,运用这一理论的欧美国家通过这一策略耗尽了竞争对手,不仅自身未受伤害,反而经济更加繁荣。他们甚至自豪地将这种做法编入教科书,称之为“金融魔法”,并视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因此,我们无需等到宇宙重启,只需较欧美国家多坚持一年,胜利的果实将毫无债务之忧地归属于我们。

随着10万亿债务化解方案的实施,中国敞开了借贷的闸门,未来我们将拥有实施各类经济提振措施的广阔空间。
反观欧美,他们已失去了这样的政策余地,其采取的降息措施仅仅能延缓危机的爆发,却无法额外增加借贷空间。

这10万亿的庞大债务化解计划,无疑消除了公众对地方债危机的忧虑,并明确展示了开启借贷新空间的决心,这算得上是一次经济刺激的重磅出击吗?
实则不然。
对中国的行事风格尚不熟悉吗?你见过中国一开始就亮出王炸的吗?
此10万亿债务化解方案,其分量仅相当于美国降息的0.25%,对中国而言,这仅是小小的一手牌。
记得9月份那次美国降息0.5%的举措吗?中国央行迅速响应,直接投入8000亿现金于股市,那才是大动作,因为从实际投入金额来看,远超这次的10万亿债务化解方案。毕竟,那8000亿是本金,而这里的10万亿更多是关于利息的减免或调整,实际上国家付出的代价是政策空间而非现金。

因此,这并非王炸,未来每当美国降息0.25%,中国都有可能出台相应级别的政策。
当前美国利率区间为4.5%至4.75%,若降至中性利率2%至2.25%,每次降息0.25%,则还需降息10次之多。
也就是说,类似这样的10万亿债务化解方案,中国还能实施10次;或者像9月份那样,中国央行直接投入8000亿现金于股市的行动,还能进行5次。
在此过程中,尽管美国也在降息,但他们无能为力,因为美国已没有政策空间可用,而中国则拥有这样的空间。
过去几年里,中美看似势均力敌,但实现这一均衡的背后是美国透支了自身的基础,耗尽了所有可用的政策空间;而中国则将这些空间一一储备,绝不透支自身根基。因为中国的目标不是击败美国,而是自我强大。
独步全球方显意义,若只为击败美国而耗尽自身,实则毫无价值。历史证明,春秋时期的霸主大多未得善终,“广积粮、缓称王”才是经历史验证的最佳策略。美国因历史较短,对此尚不了解。

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广积粮,同时缓称王。
这种策略的威力,美国只是刚见识了一个开头而已。

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发布者:电脑知识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pcxun.com/n/205990.html

(0)
上一篇 2024-11-09 21:26
下一篇 2024-11-09 21:3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