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说是商家会用二氧化硫对坚果(特别是开心果),干货(比如粉丝、银耳等)进行漂白,有些坚果干货还会被检测出二氧化硫超标。
二氧化硫漂白坚果以及二氧化硫超标的新闻,图片截取自网络
此外,对于二氧化硫,网上也会有这样的新闻报道,说商家会用二氧化硫漂白一次性筷子。
关于二氧化硫漂白筷子的新闻报道,图片截取自网络
坚果、果干属于直接入口的食物,而筷子也是直接接触食物的物品,它们真的可以用二氧化硫漂白吗?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件事。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二氧化硫(SO2)算得上是中学化学课本上的“明星化合物”之一了。它是一种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硫有比较强的还原性,能够将一些有颜色的有机物还原为无色物质,所以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漂白性。不知道大家在高中化学课上,老师有没有展示过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而在重新加热之后,品红溶液又恢复了原来的颜色,说明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可逆的。
二氧化硫这些特性,让它成为了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漂白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应用非常广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的气体,而且也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过量的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症状,引起哮喘样反应。
那这种有毒的物质,真的可以用来漂白食物、筷子这些直接入口的东西吗?
答案是:可以的。
二氧化硫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比如,在 2025 年 2 月 8 日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中,就有对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描述。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是允许作为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添加到食品中的。这里做一下说明,人们往食品中添加的并不一定就是二氧化硫气体,可能是亚硫酸盐等盐类。但最终检测的时候,都会通过处理,以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来计,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后面就直接说二氧化硫了。
允许添加二氧化硫的食物种类非常多,年货里比较常见的水果干类、蜜饯、坚果、腐竹等都包括在内。另外,生活中很常见的面条、饺子皮、馄饨皮、淀粉、白砂糖及白砂糖制品也都是允许添加二氧化硫的。在葡萄酒和果汁饮料中,二氧化硫也是一种重要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允许使用二氧化硫的食品(部分),图片来源:GB 2760-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所以,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应用算得上是非常广泛。那食品中的二氧化硫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二氧化硫的安全性进行过评估,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硫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ADI)为每公斤体重 0~0.7 mg。
一个体重 70 公斤的人,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为 49 毫克。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以面条这种食用量比较大的食物为例。
它的最大允许残留是 0.05g /kg,即 50mg /kg,差不多相当于每天要吃 1 公斤的面,才会超出这个限额。这还是以二氧化硫残留的最大量来计算的,所以我们并不用对二氧化硫过度担心。
“小作坊”漂白的产品需注意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需要遵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但是路边的小摊贩售卖的食品,安全性就不一定有保证了。
一些不正规的小摊贩售卖的食品来源不够可靠,可能没有经过任何检测就售卖了,而为了让卖相好一些,确实可能会用二氧化硫进行漂白,容易存在二氧化硫超标的问题。
此外,有些黑心商贩可能会把放久了的坚果食品重新漂白,以次充好,这些食物无疑是不安全的。
所以建议购买食品还是要选择正规的商超,毕竟这些商超需要对售卖的食品安全性负责。
而用二氧化硫漂白的筷子也类似。
无论是用硫黄熏蒸还是用亚硫酸盐浸泡,在对筷子原材料进行漂白处理之后,应该对处理完毕的木材进行后续处理,去除过多的二氧化硫。而一些小作坊可能会为了“节约成本”,省略掉后续的处理工艺,使得制作的筷子二氧化硫残留超标。
比如 2010 年央视“315 晚会”就曾经曝光过使用工业硫黄熏蒸和漂白一次性筷子的“黑作坊”。在使用硫黄熏蒸木材两天之后,工人并不会对木材进行任何的去除二氧化硫的操作,会直接进行削制、抛光,简单包装后就进行售卖了。有些发霉的筷子甚至经过漂白之后也就直接“混入”了其他筷子里。
图源:2010 年央视“315 晚会”截图
这样的筷子二氧化硫超标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作为消费者怎么办?
对于食品,解决方案也比较简单,前面已经提到了,应该尽量去正规商超购买食品,尽量不要贪图便宜购买路边不知来源的产品。退一万步说,万一商品真的有问题,在正规商超购买的我们还能知道去找谁维权。
而对于一次性筷子,我们能做的确实比较有限。
如果一拆开一次性筷子的包装,能闻到浓浓的刺鼻的味道,这种筷子就不要再“勉强使用”了。在卫生状况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可以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如果是买东西带回家吃,就可以直接用家里的筷子啦。
参考文献
[1]https://www.gov.cn/xinwen/2016-08/23/content_5101623.htm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
[3]https://jingji.cntv.cn/special/315/20100315/104504.shtml
策划制作
作者丨科学边角料 科普作者
审核丨刘路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林林
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发布者:飞车大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cxun.com/n/36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