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马斯克,成了全世界最危险的人

自2025年起,埃隆·马斯克以联邦政府效能局(DOGE)领航者的姿态频繁出手,掀起了一场场波澜,他声称自己曾遭遇两次刺杀,并已立下遗嘱。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全球销售业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在欧洲、中国乃至美国本土的销量均大幅下跌,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这一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马斯克的个人影响力急剧上升;另一方面,特斯拉的市场表现却明显回落。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势,不禁引发了对马斯克在商业与政治双轨布局上是否明智的诸多质疑。今天,K哥想和大家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疯狂的马斯克,成了全世界最危险的人

图片来源:文小言


01

特朗普“头马”,全世界最危险的人

1、从“强力竞选伙伴”到“政府效率部部长”

马斯克之所以与政治紧密相连,特别是与特朗普结盟,流传着多种解释。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大儿子因美国社会中性别教育的混乱而改变了性别,这一事件促使马斯克决心改变美国的现状,并最终与相对“保守”的特朗普站在一起。不论背后的动机如何,马斯克在特朗普的竞选活动中,凭借自己在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不仅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持,还成为了特朗普最重要的“竞选盟友”,为特朗普赢得大选做出了显著贡献,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当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为了回报马斯克的支持,他特别设立了一个名为“政府效率部”的新机构,并任命马斯克为负责人。尽管从本质上看,“政府效率部”只是特朗普创建的一个外部咨询机构,并非正式的政府部门,而马斯克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务员”,不领取政府薪酬,但他作为特朗普的盟友,能够随时申请各种“特权”,这已足以让他在政策和项目推进中拥有足够的权限和影响力。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马斯克之所以欣然接受这一带有资源的新角色,并非纯粹出于理想主义的召唤,实则这一转变在客观上为他的商业帝国开辟了一系列显著的便利与优势。以SpaceX为例,昔日马斯克常对与NASA的合作框架表示不满,认为其中束缚众多,审批流程冗长复杂。而今,随着挚友贾里德·艾萨克曼被特朗普提名为NASA新局长,这一人事变动无疑为SpaceX的未来合作铺设了更为顺畅的道路,减少了诸多不必要的阻碍。

再者,对SpaceX业务影响深远的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在马斯克涉足政界后,亦曾借“多起民航事故凸显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漏洞”之名,短暂实现了对该机构的部分“掌控”。此举虽属非常规手段,却透露出马斯克利用新政治地位的影响力,为SpaceX争取到了更多操作空间。若FAA高层中有识之士,在日后对SpaceX的环评及审批上再行阻挠,恐怕会三思而后行。

不可否认,马斯克从政之路确实为其商业王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效扫除了以往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正是这些显著成就的背后,伴随着7万名员工失业的沉重代价,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要求其承担责任的呼声,这无疑让马斯克的个人安全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令人忧虑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02

特斯拉,销量大溃败

当然,即使现在的马斯克拥有更多有形和无形的权力,但对他来说,发生的也不全都是好事。比如,特斯拉销量断崖式下滑,就挺让他糟心。

1、全球两大市场,惨遭滑铁卢

昔日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特斯拉,如今似乎步入了一段坎坷的旅程,面临诸多挑战。在欧洲市场,其表现尤为惨淡:在法国遭遇了63%的销量暴跌,西班牙更是滑落了75%的惊人幅度。北欧国家的市场也集体呈现下滑趋势,就连在德国——那里矗立着欧洲唯一的特斯拉工厂,销售数字也显得格外黯淡。到了2025年1月,德国仅注册了1277辆特斯拉新车,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字锐减了59%。

即便在美国本土,特斯拉的日子也不好过。大本营加州的市场表现尤为令人担忧,销量竟然下滑了12%。这一景象与整个行业的萎靡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禁对特斯拉的困境产生更深的思考。

那么,特斯拉业绩的急剧下滑,真的是由“外部环境”一手造成的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简单。以加州市场为例,在特斯拉销量大幅下跌的2024年,其他电动车品牌的注册量却逆势增长了1.4%。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特斯拉在全球两大核心市场遭遇“滑铁卢”的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

2、特斯拉“第二增长曲线”失效

昔日市场宠儿特斯拉,何以渐失光环?探究其旗下车型阵容的“沉寂”,或可略见端倪。

Model Y自问世以来,已悄然度过了五个春秋,未见新颜。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汽车竞技场,长期的产品停滞无异于主动疏离于日益挑剔的顾客群体;同样,逾十载磨一剑的Model S轿车与Model X跨界车,亦未能紧跟潮流,更新迭代,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渴望。Cybertruck的发布,本承载着众人的殷切期盼,马斯克曾豪言壮语,年产目标设定为25万辆,但现实考量下,实际产能却缩水至不足5万辆。环顾特斯拉的当前阵容,唯有Model 3尚能独当一面,然而,仅凭单一车型之力,难以撬动显著的销售增长,更遑论支撑整个企业的宏图大业。

更为棘手的是,特斯拉的“第二增长引擎”亦未如期点燃。在自动驾驶(FSD)、无人驾驶出租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特斯拉倾注了巨大心血,但遗憾的是,这些均为长期布局,回报周期漫长,短期内对销售困境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与此同时,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如同无底洞,非但未能有效提振企业基本面,反而对特斯拉的资金链构成了严峻挑战。


03

最懂流量的科技狂人

马斯克不仅是科技狂人、世界首富,还是拥有全球2亿多粉丝的超级大网红,其个人 IP 也早已与特斯拉、SpaceX 等旗下公司深度绑定。

1、品牌深度绑定,是福还是祸

马斯克凭借其非凡的个人特质与创意驱动,成功捕获了广大拥趸及投资者的目光。他的每一个举动皆能掀起舆论波澜,为所涉企业及商品招致广泛讨论,带来不可小觑的利好。以特斯拉为例,其品牌宣传几乎无需额外投入巨资于传统广告,仅马斯克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简短分享,便能激发超乎想象的关注热潮与流量洪流,其价值堪比顶级广告机构,轻松为特斯拉节省下巨额营销开支。这一独特优势,令周鸿祎等业界人士投来艳羡目光,并激励他仿效马斯克,深耕自媒体领域。

然而,正如古人所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马斯克这般的流量光环亦是一柄双刃剑。他的一言一行皆处于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备受审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马斯克对“意见领袖”角色充满热忱,言辞无忌,这虽能进一步强化其个人品牌的鲜明度,但与此同时,也让他所代表的企业形象潜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旦其言论不慎,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连带影响,考验着与马斯克个人IP紧密相连的品牌如何巧妙平衡风险与机遇。

2、马斯克终将为“口无遮拦”买单

马斯克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政治观点,并持续对欧洲领导者进行批评,这导致欧洲消费者对特斯拉品牌产生了反感,甚至出现了抵制现象。根据瑞典知名市场研究公司Novus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特斯拉品牌。而英国电动汽车资讯网站Electrifying.com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60%的英国购车者因为马斯克的政治活动和公众形象,而拒绝购买特斯拉汽车。

此外,马斯克不仅敢于冒犯终端消费者,就连大企业赞助商也不放在眼里。一个经典的例子发生在2023年的《纽约时报》DealBook峰会上,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对包括迪士尼、苹果、IBM等企业在内的X平台(原推特)广告客户,发表了强硬言论:“如果有人想通过广告或金钱来左右我,那就请便!”并直接对坐在台下的迪士尼CEO鲍勃·艾格说:“嘿,鲍勃,如果你在观众席中,这就是我的态度,你做不做都行。”这一举动导致X平台当季广告收入锐减7500万美元。

尽管作为世界首富的马斯克享受了任性的乐趣,但他的企业却不得不为他的直言不讳付出代价。无论是特斯拉还是X平台,都未能幸免于这种影响。这似乎是拥有“霸道总裁”标签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因此,许多网友纷纷呼吁马斯克“少上网,多管工厂”,但他能否做到这样的改变呢?如果做到了,那还是我们认识的马斯克吗?


04

马斯克模式,还能走多远?

1、马斯克模式的本质

不容置疑,马斯克堪称一位举世罕见的创业奇才,其成就难以比肩;然而,他所践行的创业路径,无疑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镜鉴与学习的机会。经由细致剖析,我们可清晰地将马斯克模式提炼为:技术共享+持续创新+长远规划。

以特斯拉为例,该公司通过公开技术蓝图,为新能源产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石。这种开放姿态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体进步,也铸就了特斯拉卓越的业界声誉。继而,特斯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在关键技术领域——无论是电池科技还是自动驾驶技术——均保持领先地位。此外,马斯克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敢于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间做出权衡,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制造成本,成功提升了市场份额。

马斯克的这一系列策略无疑成效显著,正如雷军在近期访谈中所言,“特斯拉不仅引领了全球电动车行业的觉醒与前进,至今仍然是行业的领航

2、马斯克模式的弊端

同时,我们亦需冷静审视,“马斯克模式”潜藏着若干挑战与不足。例如,马斯克执掌的多项业务正面临亏损困境:Neuralink去年耗资逾10亿美元却未见盈利,X平台估值骤降70%,而特斯拉预计在2024年其净利润将较上一年度锐减一半以上。这些状况使得这些企业的财务基础极为脆弱,高度依赖外部融资及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一旦资本市场对马斯克的信心有所动摇,减少投资或提升融资成本,企业的资金链便可能迅速紧绷至断裂边缘。

波兰社会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曾言:“在流动的现代性背景下,可见性已取代稳定性,成为首要生存原则。”马斯克在传媒与自媒体平台上持续保持高曝光率,频繁更换公众形象伴侣,参与狗狗币炒作,甚至提出“火星移民”愿景,这一系列举动背后,或许隐藏着其独特的商业策略考量。通过此类手段,马斯克旨在维持个人与企业的能见度,吸引用户与投资者的目光,这实则是顺应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

林肯曾言:“我虽步履蹒跚,却从未后退。”与林肯稳健前行不同,马斯克行事更为急切,倾向于同时推进多个项目,且鲜少考虑撤退。然而,真正杰出的企业家需学会在创新与保守、激进与审慎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我们期盼这位天才及其企业能在未来的征途中行稳致远,持续创造更多令人类惊叹的奇迹。

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发布者:电脑知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cxun.com/n/368941.html

(0)
上一篇 2025-02-20 11:45
下一篇 2025-02-20 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